罗落

【刘卫】并非爱情4 双璧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出定襄。

说实话,这场战争看结果打的一般,将六将军十万骑,斩首三千余级。

不一般的是,赦天下。

这次赦天下似乎是武帝在位期间唯一一次为战争赦天下。


一般来说赦天下都是有什么喜事,或者是为了祈福,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场看数字不是很漂亮的战争。

好像算不上什么喜事,那就当做是祈福吧,毕竟这是卫青第一次作为大将军出征,而且好像不是很顺利。

但是无巧不成书,哦,他们俩这纠缠的一生,本来就比书还书,堪称小说界的教科书。

无巧不成书,刚赦完天下,就出事了。

陛下也满乌鸦的orz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夏,大将军卫青复出定襄。

这场战争虽然最终是胜了,但是赵信叛逃苏建失军,不得不说这是卫青自踏上战场以来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挫败。


良心说苏建挺不容易的,怎么就没人像夸李老将军那样夸夸他呢?

不仅没人夸他还有人想让大将军杀了他立威,说好的战友爱呢?

杀与不杀各持己见,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於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这段话除了中心思想是不杀之外,大约还传达了两件事,一是不患无威,二是和柔媚上。

不患无威应该没什么好争议的,但凡有志杀敌报国的武人和有武人气节的文人,大将军是他们做梦都想誓死追随的,尤其是那个时候霍去病才锋芒初露,大将军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很遗憾的是,把门第出身虚名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文人和文人气节的武人(比如李老将军)都不太喜欢他。更遗憾的是话语权掌握在文人手里,比如说和柔媚上,让我先默哀三秒。


至于和柔媚上我想说这叫情商情商情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他比很多自命不凡的文人都更懂得说话的艺术,让我说什么好。

他借刘彻的名堵了反对的嘴,苏建的命算是留住了,他还把刘彻捧上天又顺便给刘彻脚下铺好了台阶,刘彻不顺着台阶下来还往上接着飞不成。


入塞罢兵。

漠南大战作为第一次大规模对匈作战应该算是尝试,最后的结果也的确不是能让刘彻卫青满意的结果,而霍去病出征一向是延续并且将卫青之前精骑奔袭闪电战的战法发挥到极致,势如破竹。


大将军赏千金不益封。

与之相对的,霍去病锋芒初露勇冠三军,以千六百户封冠军侯。

联系之后来看,这似乎就是大将军失宠,冠军侯新贵的开始。不过照当时来看,好像比联系之后想象的更有意思。

 

最有意思的是,有个叫宁乘的说,将军你其实功劳没有那么多,之所以富贵至此都是靠了皇后,现在王夫人受宠但是还没有显贵,将军你得把陛下赏的的千金给送过去。

我至今不知道这宁乘是瞎到了什么程度orz

不过人傻胆大,傻人有傻福,我也是大写的服。

 

不过从他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是刘彻给他的封赏确实照多了给的。

虽然我是觉得卫青所得的都是他应得的,以战功赫赫换来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刘彻的封赏很破格。

就拿大家一直以为的一度风光无限甚至看似压制卫青的霍去病来说(别人压根连可比性都没有),看史记记载霍去病的封邑万五千一百户,但事实上,真的把一战一战的封邑加起来是16100,可以再次印证司马大大的数学不怎么样(除非西汉使用的是11进制)。

但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了15100这个数字,但却都否认了史记记载的卫青的11800和加三子封邑之后的15700。

为什么?

无非就是霍去病的封邑太琐碎了,谁会闲的没事(对我就是这么无聊)一战一战去加呢。

但是,卫青的太好算了,两战登顶,所以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司马大大11进制的问题。

同样的风头无两,但是仅仅从待遇看也可见一斑。

刘彻动的不是一个心思,至少他没想跟卫青来什么可持续发展,要封就封到封无可封,越快越好,登顶之后,再说【然后又别出心裁加了个大司马╮(╯▽╰)╭。

(加粗这一段是后加的,当时没想好往哪放,本来打算写番外用,但是目测番外遥遥无期……看这可以放就先插了orz)

第二是当时人们看好的好像是王夫人家而不是霍去病,至少浅薄如他是这么以为的。

 

然后大将军就送了500金过去,这样脑残的建议卫青为什么要听,为什么听了却只听一半。事先说明,卫青不脑残不脑残不脑残,不抠门不抠门不抠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件事。


首先卫青为什么要送金子,他是外戚,是大将军,他的身份其实很是敏感,他没必要也不应该去拉拢宠妃。而且他连结交养士都不肯,这样的人怎么会去拉拢宠妃。

再者王夫人家不显贵还好,一旦显贵就是政敌,利益冲突,派系分明,难道一点金子就能让她乖乖拥护卫皇后皇长子(那时候皇长子还不是皇太子)和卫家,不为自己家族争点什么?

 

而且卫青既然把金子送出去了,为什么要折半送,首先他很有钱,其次他不吝惜。

他不仅抢钱的本事堪比刘彻,撒钱的本事也堪比刘彻。

刘彻赏赐还需要理由呢,他分钱从来不需要理由,典型的有钱任性。

当然他的钱并不是抢的,他抢来的送到了刘彻手里,他手里的是刘彻送的(这么一说怎么感觉刘彻不仅负责抢钱好像还负责洗钱,真方便)。

 

而刘彻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什么反应,他询问了卫青,卫青据实以告,宁乘被升为东海都尉调出长安,王夫人家族则未得显贵。

首先刘彻既然询问就是知道这里边有故事,他知道这不是卫青的主意,这事不管从搞笑度看还是从戏剧性看都不是卫青的风格。他打听明白了也不找茬还就真当个故事听了,这么忌讳的事就当个故事听了,听完了还封赏了这个搞笑艺人。

从表面上看,陛下聪明到一半也开始犯糊涂,就这俩,连傻都傻到一块真是天生一对。

 

那不从表面看我们往里挖一挖,看看能不能挖出点什么来。

首先这件事的起因是,卫皇后失宠(刘据只是嫡长子还不是皇太子),王夫人贵幸(皇次子很有可能已经出生了),大将军赏千金不益封(疑似失宠)。卫青此举一定会提醒到的是,这件事在外人眼里,是被如何看待的,刘彻最好悠着点。

其次这件事的过程是,卫青给王夫人家送了500金。折半赠金本身就在清洗拉拢宠妃的嫌疑,但若王夫人家不显贵,这500金就是来自皇后和大将军的橄榄枝,只要王夫人不太笨不太作就会知道乖字怎么写。

最终这件事的结果是,宁乘被封为东海都尉调出长安,王夫人家未显贵。这就是刘彻给的答案,朕悠着呢QAQ

 

想当年卫青被绑架,直接导致了卫家一门显贵,连着姐夫、准姐夫和恩人都直接受益。

而如今王夫人受宠有些时候了,连方士都知道了,家族却未显贵。

这未显贵是不是刘彻与卫青的默契,不知道。

但这之后,就应该知道了。

王夫人家未显贵是刘彻给卫青的一个态度。

不管后宫宠爱如何更迭,宠爱也好更迭也罢都仅限于后妃一人,不会产生任何蝴蝶效应,堂堂皇帝陛下,出了名的好色之君,宠爱几个后妃的权利还是要有的。

 

另一个态度是宁乘升为东海都尉,调出长安城。

首先这种人,卫青必定是想要一个眼不见为净,那就没有什么比把他调出长安更好的方式,毕竟卫青不会为这么点事迫害他。

其次这种主意,刘彻不可能不知道这是个蠢主意,但他却封赏了宁乘,也算是傻人有傻福。但刘彻这么做不可能是觉得宁乘傻得可爱要褒奖一下,他这么做无非是看卫青的面子。


为什么是卫青的面子?

因为宁乘本身没这么大面子,王夫人也没有,最好的证据就是王夫人家族未显贵,她真有面子给他们家送点钱封个官算什么大事,宁乘那种xx都封赏了。

而卫青,你可能觉得受封赏的不是卫青也不能算卫青的面子。但这事吧,还真不好封赏卫青,想象一下,皇帝因为大将军给某宠妃家送了500金而重赏了大将军,就看看这句话,掉不掉价,不仅刘彻掉价卫青也掉价。

但宁乘是个小人物,要赏要罚其实都无关紧要。他赏了是在给卫青一个态度,宁乘毕竟是给卫青出的主意。可能说封赏感觉关系性不是那么强,那假如刘彻骂了宁乘呢,说你出的这是什么蠢主意,那这里面隐含着的意思其实是,卫青你办的这是什么糊涂事。

 

王夫人家未显贵,宁乘升为东海都尉,这就是刘彻给卫青的态度。

不管外界如何猜测大将军失宠,猜测也就只是猜测,卫青永远是唯一的卫青。

而且再之后,卫青死前,依旧没有人凭着后宫宠爱家门显贵,可见刘彻一直悠着呢。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十一月,诛淮南王。

准确来说,淮南王谋反准备了很多年,武帝心里有数了很多年,但一直神奇的相安无事。

一方面吧,刘彻的心一直在北边。

另一方面吧,淮南王那点事刘彻就没放在眼里。

可见淮南王确实是不成气候,就这样还执着的造反,如此百折不挠不愧是老刘家人,先为淮南王默哀三秒。

 

其实直到元狩元年,淮南王都没有发兵,这淮南王怎么说呢,感觉好像深得纸上谈兵的精髓,计划准备的倒是漂亮,但是有一点变数他就走不下去了,而且不知道幸还是不幸,开头就跟他想的不一样,于是他连挣扎也不挣扎一下,就觉得时机不成熟,然后打算继续潜伏。

可惜他想接着忍,刘彻却不忍了。

 

刘安这次虽然没有发兵作的也不轻,其中之一就是,欲刺大将军。

他这样打算说明了两件事,一则大将军不可胜,二则大将军不会降。

打算是挺好,可惜打算得越好,武帝越不能容。

当然要真说动手了没,应该没有,想法还在摇篮中就让刘彻掐死了。

 

但这场没来得及实施的刺杀必然会提醒刘彻他将卫青放到了怎样一个显眼的位子上,众矢之的不外如是。

几分得几分失,刘彻需得好好思量。

今时不同往日,卫青已经是帝国的第二把交椅,一人之下贵不可及,就算刘彻不再刻意的破格的维护封赏,也已经没有人能够直面大将军的权威。

大将军的权威和尊贵已然不可撼动,还有必要将他再往风口浪尖上推吗?

而这对于很久之后的大将军日退,骠骑将军日贵,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不好说。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夏四月,赦天下。丁卯,立皇太子。

其中赦天下在立皇太子之前,立皇太子的时候伴随的是给各种人的各种赏赐。

立太子算是紧跟着淮南王衡山王谋反,赦天下的直接原因好像也是“而造篡弑,此朕之不德“”涤除与之更始。”但是他又偏偏等到夏四月立太子,立太子前赦天下,而这更始又很容易让人想到太子新立,所以这赦天下算不算太子的其实不太好说。

不管怎么说,太子的册立十分之隆重,而且前122太子7岁,刘彻当年也是7岁时夏四月得立太子,可见他对太子期望之深。


刘据权位巩固的那一刻,卫青的尊贵也更加的稳固了。

刘据成为太子的那一刻开始,卫青就不仅牵系着大汉的天下,甚至牵系着大汉的未来。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六日战五国,过焉支山千余里,收休屠祭天金人。

这一战是霍去病拜骠骑将军独自领军出征,由此霍去病的时代正式开始,而卫青过上了一段退休一般的悠闲生活。


如果说之前赏千金不益封只是大家在猜测卫青失宠,那么霍去病拜将独自出征在某些人眼里几乎就坐实了这猜测。

但是对于大将军不出征的理由我能想出好多,相反他需要出战的理由一条都没有。


首先,二出定襄,霍去病锋芒初露勇冠三军,完全具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像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争根本不需要劳动大汉的两位战神。

只不过是些匈奴小王能有多大脸,劳动骠骑将军刚刚好,劳动大将军都嫌太过了。大将军身为三军统帅,早已过了纵马奔袭的时候,大将军系三军将士于一身,大将军一出必定三军俱动,除却漠南漠北大战,再没有哪场战争有这种规格。

其次,元朔六年,卫青已经快30了,不年轻了,元狩二年,又加了两岁,但霍去病才20,正是年轻力壮身体倍棒的时候,像打仗尤其千里奔袭以疲打逸这种要命的活交给年轻人去做有什么不对,爱他就要累死他谁家神逻辑。

而且对于卫青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他小时候吃了太多苦,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有什么理由放着年轻的战神不用去折腾卫青,多大仇啊。

其三,大将军的权位已经确立的不能再确立,他完全不需要像个守财奴一样守着权力过日子,更不需要为了确保权位去拼命,他根本也不是那种人。

再说了他要一直赢下去刘彻还能给什么,这不是难为刘彻嘛。而且前两次刘彻封的那么急叫他升的那么快,可见刘彻根本就没打算可持续发展,既已登顶就没准备让他一直打下去。

其四,卫青的继任者是霍去病,霍去病不是外人,说是舅甥,但要说对卫青的心思,卫青的三个儿子加起来都未必比得上一个霍去病。

别说大将军还是大将军,就是把权力都交给霍去病又能怎样。霍去病所做的不正是扛起了原本卫青肩上的重担,为卫青分忧嘛。

最后,漠南之战刘彻大赦天下,可他赦了天下前线到底还是出事了,刘彻心里会不会默默心惊。

战场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胜与败都是搏命,卫青又是个身先士卒的主,刘彻哪能放得下心。没有卫青一样能打的战争,何必凭白把卫青赌进去。

 

所以不论于国,于君,于己,于战这都是最好的选择。

而之前赏千金不益封,多少也是为雪藏卫青做个铺垫,留个暗示。

卫青明白了他的心思大约也只是笑叹一口气吧。

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有这样的默契的,甚至觉得他们在你来我往间,故意留了些很有意思的哑谜,然后在解开谜底的时候会心一笑,心有灵犀知己一人不外如是。

 

都说霍去病像是刘彻和卫青的儿子,在大家眼里,似乎儿子的成长将他们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但在我的眼里,是儿子的成长让卫青找到了接班人,可以歇口气了,他们二人也从必须分开奋斗,变成了一起坐等捷报坐等儿子回家的真·老x老x模式。

儿子长大了,替卫青扛起了身上的责任。

儿子出去了,他们两老就在家里等儿子回来。


明明是如此温馨的日常,怎么就被生生解读成了虐和刀子?

人与人为何要互相伤害,还能不能有点爱了?

宝宝要吃糖要吃糖要吃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QAQ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北地,攻祁连山。

这两战下来匈奴接连失了焉支山祁连山,由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史书上简简单单几句话似乎将霍去病所有的辛苦都抹去了,只像是塑了一个神话。

但看看同出的几路就可以知道,不是霍去病打的比别人容易,只不过他打的比别人好,霍去病出来是打仗的,其他几路出来搞笑的吧。


公孙敖失道,没办法老敖确实不大是打仗的料,他还是跟着卫青省心,卫青省心他也省心。但话又说回来了,就算公孙敖失道了,霍去病也还是大胜。

李老将军则又一次一马当先冲进了匈奴的包围圈,我就奇了怪了李老将军怎么就这么会冲呢?

想当年公孙贺迷路了,他冲进匈奴的包围圈。可怜战士,全军覆没。

现如今公孙敖迷路了,他冲进匈奴的包围圈。可怜战士,全军覆没。

等漠北大战需要他包围匈奴了,按理说钻了一辈子包围圈,好不容易轮到他包围别人了,风水轮流转呐这叫,应该仰天长啸扬眉吐气,可结果呢,人迷路了。

糟不糟心呐orz


为何冲包围圈的时候一冲一个准,怎么也不迷路orz

李老将军的功过几何暂且按下不表,就是可怜了张骞啊。

李老将军你体谅一下人家张骞并不是行伍出身好吗?你跑那么快好歹顾及一下后面的大军在哪好吗?李老将军你跟张骞行军速度不协调你造吗?你一个名将都不造你难道指望张骞一个外行造吗?


这要换了公孙敖也就罢了,就算他再不是打仗的料好歹也是建章出身,最起码是专业的。

可是张骞大家都知道,人家的专业是外交,是穿越大漠去沟通不是穿越大漠去打仗。

辛辛苦苦十三年通西域归汉,又随了大将军漠南大战出定襄(别误会人家是去当向导的不是去打仗的,真不是专业的)才挣了一个博望侯。

这都是斑斑血泪挣来的,这倒好,一夜回到解放前,拿钱赎命贬为庶人。

糟不糟心呐orz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骠骑将军霍去病河西受降。

同一年之中春夏秋,完成了神话般的三战。

这一场虽说是受降,但有可能是霍去病一生传奇中最传神最凶险的一次,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单骑迫降。


霍去病单骑驰入,说真的要是浑邪王敢拼死一搏杀了霍去病,整个历史进程都会不一样。

当然我不是说霍去病单骑驰入是冲动行事,霍去病敢单骑驰入对当时的形势必定心里有底,而如果浑邪王敢动,霍去病肯定让他第一个死。

 

那当时什么形势呢,慌得慌傻得傻,总而言之,一片精神错乱。

据我估计吧,匈奴在看见霍去病的那一刻的感受,基本上等同于一个天雷正好砸在头上,内心是千万只中华神兽呼啸而过,除了卧槽就是大写的卧槽。

所以精神错乱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这天雷的滋味,混同人圈的或多或少都有体会。

同是天雷沦落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且行且珍惜。

对不起,说起天雷滚滚我也比较错乱,所以这种感觉真的是,自行体会吧。

 

说好的投降,结果有一部分人看见霍去病来了,也忘了自己来干啥的了,条件反射般想跑。

剩下那一部分心理素质可能比较好,比较稳得住,乖得一动不动,就连霍去病单骑驰来都不敢动,只等霍去病一声令下,就开始帮霍去病杀人。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他们本来就是诈降,袭边。

但一看,来的是霍去病,不敢动手,心理素质比较好的那一部分还知道风紧,扯呼。

另一部分则是在看见霍去病的那一刻,直接绝望了,不跑了听天由命吧,于是就这么真降了。不过等霍去病一声令下,这些人有了霍去病做后盾,开始内部清洗的时候似乎还是挺精神的。


其实这两种可能性没什么本质差别,结局就是那样,只不过是到底哪一部分人心理素质比较过硬的问题,这就不要计较了。

这些匈奴人也是怪不容易的,自命草原上的肉食动物,结果一见霍去病连个草食动物都不如。

那么问题来了,求匈奴人心理阴影面积。

此一战(严格来说这都不算是一战)霍去病所表现出的胆色,威慑,真不愧战神之名。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漠北决战。

这一战也是各种有意思的一战,就连战前都那么有意思。

本来说好的嘛,单于归霍去病,5万精骑捡好的挑,结果都准备好了霍去病出定襄,抓到一个俘虏说,单于往东边去了。

刘彻一听坏了,没撞上霍去病碰上卫青了,赶紧换,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

等换完了出塞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霍去病一路奔到了瀚海也没看见一只猹的影子,一只猹在漠北跟卫青命运的决战呢。


所以说这个俘虏怎么出现的这么是时候呢,单于派来的奸细吧。

不过这个从侧面多少也能看出来,一只猹也不太想跟霍去病杠。

这倒不是说战场上卫青就比霍去病好对付,只不过卫青手下的配置不如霍去病。

柿子挑软的捏,一只猹跟刘彻想到一块去了。

 

刘彻有心让卫青捏个软柿子意思意思就行了,可架不住关心则乱。刘彻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就因为俘虏一句话,彻底改了原本的战略布局,结果就中了计。

千算万算算不过关心则乱。

要不是漠北决战大将军不得不去,我真的觉得刘彻真的不愿意再让卫青踏上战场了,战场真的不是什么好地方。但是没办法,汉匈百年战争在此一决,大汉志在必得,如此决战不能没有大将军。更何况是卫青揭开了大汉对匈奴胜利的序幕,卫青理应看它圆满落幕。

 

两路大军并发,霍去病带着5万精骑一路疾驰,卫青带着大军浩浩荡荡穿越了广漠,然后就遇到了以逸待劳的单于主力。

说真的,打了这么多年仗打到最后你要说卫青不想决战单于恐怕也不太现实,但问题是,霍去病手下才是打单于的配置,他手下这些,不说残兵胜勇吧,也是霍去病挑剩下的,而且刚穿越广漠就碰见了主力,真不知道卫青是想哭多些还是想笑多些。

不过他心里哭了也好笑了也好,面上总是要不动声色的,唯有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卫青一改往日奔袭战闪电战的风格,先纵左右两路合围单于,又令武刚车自环为营,由此可见,卫青不管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都相当的眼光和建树,不同于只会一个劲往前冲的名将,更不是什么“不败由天幸”。

 

这一场战争卫青到底是胜了,可右路军失道,跑了大单于,不得不说是这场战争甚至是整个汉匈之战最大的遗憾。

本该是一场划时代的流传千古的大胜只得了一个尴尬的收场,不得单于,一把火烧了赵信城也烧不尽三军将士乃至整个大汉王朝的遗憾。

更尴尬的是李老将军自裁。

 

而且居然还有不少以司马大大为首的李广粉把矛头指到卫青身上?逗我玩?

可能司马大大比较偏科吧,逻辑不大好。要不就是,偶像面前,三观全乱逻辑滚蛋。

卫青抢功?没有向导?还有什么刘彻卫青联手暗害李广?

这想象力比起司马大大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不去写小说真是可惜人才。

ps我对李广和司马迁总体来说还是抱着尊敬态度的,但有些话呢不吐不快,对事不对人。

 

卫青抢功?太可笑了。不管是自己抢还是为公孙敖抢都太可笑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赢了才有功,一旦输了,别说功劳,什么就都浮云了。

汉军的精英都在霍去病那,霍去病手下才是打单于的配置,卫青手下一对上单于就先处于劣势了OK?


大战在即劣势之中,不争胜先争功?谁这么有才?

汉字已经无法表达我的惊恐之情,此处应有洋文,dou wo wan?

先说好,卫青没有这么有才。

放过他吧,他虽然是个传奇,但这么有才的主意真的太难为他了。

 

调走两路军队合围单于这是战争需要战争需要战争需要,是为了争胜不是争功。

调李老将军右路同理,赵小将军第一次当将军,这么重要的事让他一个人带?这心得多大呀。

更何况,想争功更要先争胜,如果合围成功,大单于伏诛,这将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胜,谁的好处都少不了,功劳大大的有,包括李广也包括公孙敖,当然好处最多的还是卫青,三军统帅,荣辱一肩。

抢功顾名思义是让自己有功而不是豁出去自己功劳不要了也要别人拖下水,没什么不共戴天之仇谢谢。

 

其次谁都抢不走谁的功劳,李老将军不仅抢不走卫青的,公孙敖的他也抢不走。

假如啊,假如没有战术需要,假如不走包抄,都在中路,正面厮杀,那就是倾巢而出,对着砍呗。

怎么,李老将军一人之力还能把对面单于主力全砍完了不成?

不能吧,砍瓜切菜也没有以万计数的,老将上战场是收割小麦去了?

不能吧,那要是不能他还能拦着公孙敖不让公孙敖立功?

也不能吧,那把他调到右路军跟公孙敖跟抢功有什么关系。

 

最后,是有人觉得应该把公孙敖调到右路?

不好意思,李广是名将公孙敖不是,李广是四将军之一公孙敖也不是。

怎么,右路难走,那就不走了?仗难打,那就不打了?

不是,李将军不是能打嘛,能打不打嫌难打,这就是名将风范?

 

四个将军,右路分了两个,还要怎样?是不是卫青应该扔下大军不管替他走右路?

没睡醒吧?

卫青领大军是给匈奴造包围圈,李老将军冲,怕不是又要进了匈奴的包围圈吧。

 

什么仗不难打,什么战争可以不劳而获?

因为他们赢了而且看起来付出的代价很小你就觉得他们的仗好打?

因为是声名在外的老将军,全军覆没、失道失期、贻误战机就怨天怨地怨难打?

一句话。

命是败者的借口,运是胜者的谦词。

 

要不是卫青一场龙城大捷,谁敢冲进匈奴腹地。

卫青此举前所未有,难道好打?

还是有谁觉得千里奔袭闪电作战玩似的?

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也不算长寿,他们在用生命换胜利。

他们拿命打下来的胜仗难道是理所当然的?


怎么,他们豁出命去得来的胜利不值一提,倒是老将军不容易,不能去打难打的仗。

打输了。

怪名声太响引来匈奴围攻不说自己不会挑地方,霍去病名声也响,怎么没人围攻他呢?

怪张骞太慢不能及时救援不说自己不顾全大局跟后方断了联系,李老将军一代名将两路行军都协调不好,张骞本来就是一个外行,还指望他去协调,合着打仗这回事上李老将军还不如张骞?

怪路不好走,怪卫青不让打中路,怪吧,还能怪谁都怪吧。

不让你上你非上,上了还打不了这打不了那,当战场什么地方?

对,卫青是不该,卫青错就错在错看轻信了李老将军的实力。

只打好打的仗?好一个名将!

 

没有向导?是卫青穿越广漠不带向导还是卫青有向导不给李广用?

首先,卫青不可能不带向导就穿越广漠,卫青不脑残不脑残不脑残不像某些人谢谢。

其次,卫青有向导为什么不给李广用,他是觉得闭着眼睛都能赢了所以自断一臂?他跟李广没仇,没有理由跟李老将军过不去,他除了匈奴就不会跟任何人过不去。而且如果真跟李老将军过不去卫青绝对不会把右路军交给他,交给他了他就牵系着右路军,而右路军牵系着整个战局,这样一来跟李老将军过不去就等同于跟战局过不去,跟战局过不去就是跟卫青自己过不去。

卫青真的不脑残,两军形势问题我也不想在重复一遍,往上拉谢谢。大战在即,没有什么比战胜更重要。卫青身为三军统帅会为了区区一个将军拿三军将士外加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别逗了好吗?

最后, 虽然说没有右路军最后也一样赢了,但一个向导换一个大单于这样的买卖,卫青不会不干的。

没有向导,不如说向导跑了或者死了比较靠谱吧,这也怪卫青?

 

还有人说武帝和卫青合谋逼死李广?

这个论断已经不仅仅是逻辑的问题了,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问题了,被害妄想?

刘彻和卫青怎么得罪你们了,质疑他们的品格也就罢了,居然还这么诋毁他们的智商,就他们俩算盘打得那么精,怎么可能会干这种亏本生意。

这简直就是在诋毁他们连一加一都不知道等于几了,这简直是对抢钱组最为严重的侮辱。

 

豁出一场大胜不要,豁出一个大单于跑了,就为了弄死一个李广,还做得不干不净,留着把柄让人骂?

这李广到底是什么人啊,难不成还有什么牵动世界末日王朝覆灭的神秘力量?能让帝国权力顶峰的两个人如此不惜本钱不择手段也要弄死他?

武帝杀了那么多人,族了那么多族,想杀谁不是一句话的事,还用得着这么不惜本钱?这样质疑人家的专业性真的好吗?

 

还阴谋论,连卫青碰到大单于都是巧合好吗,精英都跟霍去病走了谢谢,卫青的配置本来就是打算去捏软柿子的,他碰见伊稚斜的时候不知道想哭多还是想笑多呢。

大战在即劣势之中自断一臂,是想说卫青为争功先找死还是想说这是一场闭着眼睛不费力气就能赢的战争。

前者,卫青不脑残不脑残不脑残不像某些人谢谢。争功首先要有命,而卫青也绝对不会为了任何事置三军将士于不顾。可醒醒吧,李老将军没你们想象的那么值钱。

后者,一只猹已经这么了寒碜吗,大单于的主力加精英就这么不能看吗?还顺便嫌弃了一下卫青把一场闭着眼睛能赢的战争赢得不够漂亮?谁要是能这么想的话那就真是,石破天惊,恭喜你你的军事才华已经远超卫青,有如此人才,我大中华君临有望。


不觉得太好笑了吗,一群外行人指责一个常胜将军的军事战略,还振振有词说是阴谋,真应该让他们自己上战场试试。

我非常想知道是用口水淹死敌人,是拿笔杆子戳死敌人,还是拿脑洞吓死敌人。

或者也跟着李老将军冲一次匈奴人的包围圈试试,等到最后只有李老将军活着而战士全部枉死,等到那个时候,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喜欢李老将军。

 

与之相对的,霍去病那边就没这么多糟心事了,除了错过了一只猹。带着5万精骑一路直冲杀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这是霍去病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这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我们民族的不朽光辉。


可惜司马大大从来不会像描写偶像家那样对卫青霍去病赢下的战争多用些笔墨,更不用说发挥所有的想象力的去描写战况。

其中尤其喜欢把霍去病的战功一带而过,还是引用天子曰,说起霍去病好像只有一连串的人名数字,一连串的标志性地名,但这恰恰给了我们最直观的体验。

卫青霍去病是在用铁骑为大汉画疆域地图,铁骑所到之处,皆为大汉王土!

 

总的来说,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刘彻还是比较满意的。

为此他特地发明了一个大司马作为加官加给了卫青和霍去病。

不过让人比较介意的是,卫青不益封,卫青手下将士也没有得到封赏,而与之相对的,霍去病益封5800户,秩禄与大将军等,手下将士封赏无数。

就是所谓的大将军日退,骠骑将军日贵。


但是这跟打压没什么关系,而且霍去病从来没有位居卫青之上。

大将军的封号本就代表着帝国最高武将,大司马大将军更是前所未有的尊贵。

而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秩禄是俸禄的意思,我不否认汉朝秩禄是从属于职位的,但是反过来,秩禄不能代表品级。

 

这就只是摆明了说什么也不打算再让卫青出战了。

为此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两个大司马的加官,第二件事是不给卫青的部下任何封赏。

两个大司马的加官一方面是想把卫青的工作重心彻底转移到辅政上。另一方面则是将出征和统帅的大权正式交给了霍去病。


汉匈百年之战已经圆满落幕,而且漠北一战汉朝自身也是元气大伤,也就是说短时间内汉王朝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发动什么大规模战争,大将军的征战使命已经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霍去病横空出世光芒万丈,他不管从身份上还是从能力上都是接手三军统帅的最佳人选,而且诸将归于一人统帅,除了对皇权不利,对其他任何方面似乎都只有好处。

对,将帅高度集权只对皇权不利,他们两个根本不存在分权,而是交接。

如果刘彻真的想分权,就不应该将统兵权集于一人之手,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


而在霍去病不压制卫青的情况下想完成这个权力的交接。

一则霍去病必须有一个名正言顺的与大将军分庭抗礼的身份,也就是大司马骠骑将军和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其实霍去病的大司马没什么职能上的意思。

二则卫青的部下要识时务,要自己来投霍去病,因为诸将皆属大将军这是理所应当的,刘彻不能硬分,霍去病也不能强抢。

 

于是不给卫青的部下任何封赏,就是摆明了态度,离开卫青。跟大将军混一次下来就封侯,还怕他们继续上瘾舍不得走,不封不赏该上哪去上哪去。而且只要离开了卫青投了霍去病的,官爵大大的有,唯任安不肯。

就这件事而言,我不得不为任安叫绝,唯任安不肯最是点睛之笔。


刘彻这回是铁了心的不再让卫青掺和战争那些破事,但是他把事做得那么绝,看着卫青门庭冷落他真的能不心疼吗?

这个时候唯任安不肯,简直是大写的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最重要的是,只有任安,只有任安留下对权力交接不会有任何影响,与其说卫青身边留了个将领不如说是留了个念想,类似吉祥物。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吉祥物,任安不肯不仅是给卫青守了一分忠诚留了一分热闹,也是替刘彻留了一分余地守了一分心安。

刘彻能不念他的好吗,武帝说吾常活之,直到巫蛊之祸他负了卫青,武帝以一个不忠罪杀了他。若不是巫蛊之祸任安身陷死局,刘彻对任安也是够意思的。

 

就这整件事给刘彻打一个评语得叫釜底抽薪,而且目测霍去病是帮凶。

但没办法这事真不能怪他们,带着捏软柿子的装备碰上了硬骨头,其中还有右路军关键时刻掉链子,让谁想想不得一身冷汗。

这也就是卫青,好歹是回来了,好歹是赢了。

但也正因为这是卫青,不仅刘彻心惊,霍去病也心惊。


就出去捏个软柿子都能出这么些幺蛾子,差点把帝国最无所畏惧的两个豪雄齐齐吓出心脏病,大将军还是老老实实呆着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说真的,这俩没联手把他关起来或者弄个24小时贴身保护就算是给面子了,虽然某一天之后他们或许会后悔,应该24小时贴身保护的。

 

 

我一开始以为这也是一发完的小短文。

后来没写完先发了小序,以为两发完。

后来发现好像完不了,于是打算不算小序四发完。

后来又发现巅峰好像太长了,于是拆成了巅峰和双璧。

现在才发现,拆完了以后双璧也太长了,于是好像还应该有两发。

 

待续orz

 


评论(281)

热度(730)

  1. 共26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